編輯手記
價值沒有依托,生活沒有是非,靈魂沒有歸宿,這是當代中國人普遍的現實感受。我們所唯一具有的,是對利益的敏感,對個人權利的捍衛(wèi)。有人概括說,這是個人主義(功利主義)大行其道的時代。
在市場主義的時代,由于財富的極大涌流,人們可以秉持不同于他人的價值,同時尊重他人的多元價值選擇,這確實是中國社會的進步。但與此同時,路有竊賊卻人人冷漠,職業(yè)乞丐敲詐人們的憐憫之心,醫(yī)院無錢便放棄救死扶傷,貪官污吏巧取豪奪,黑心老板給嬰兒奶粉添加三聚氰胺,面對這些丑陋的社會百態(tài),我們要本能地發(fā)問,這是多元主義時代我們所應該容忍的多元價值嗎?
顯然不是!
因此,我們必須要關注中國社會的價值重建,關注在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,什么才是健康的價值,什么才是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。
勿庸諱言,市場經濟帶來技術的進步、財富的增長和權利意識的覺醒,但市場經濟同時制造社會的分化、環(huán)境的破壞、價值的崩解。在市場價值(以財富和利潤為社會進步的唯一標準)的極端邏輯下,人們賴以生存的共同體被瓦解,傳統(tǒng)的道德遭到肢解。人們獲得了自由,卻面對強烈的孤獨。市場價值使個人空前地成長起來,但同時也消彌了一切人生的意義和神圣感,將人們拋入徹底虛無的深淵。
為此,我們要重建社會。在以經濟增長為主要追求的潮流中,關注民生的改善、財富的分配,關注弱勢群體的困境和社會組織的發(fā)育,關注使每個孤獨的個人能夠重獲安身立命之所的新共同體的建設。和諧社會,是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人的重大任務。
也同樣為此,我們要重建價值,重建文化。在尊重個人主義價值的基礎上,關注道德是非,關注意識形態(tài),關注社會核心價值,關注中國人的精神歸宿。這不是什么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,而是事關億萬普通中國人心靈能否安妥的緊要使命。
有人說,制度建設才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不二法門,但民主、法制不可能在強盜成群的叢林中建成,必須有人們的內心規(guī)制,才可能有共同遵守的外在法則。也有人說,中國需要新的宗教,但宗教從來不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精神皈依之所。真正的價值和信仰,必然產生于當代中國人腳踏在地的生活實踐,產生于在這種實踐中被廣大人民所普遍認可的共同理想。
價值重建,就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