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后成長于后革命的歷史時代,這是這樣一個時代,那些曾激蕩了幾代人心魄的口號,已經(jīng)很難再引起共鳴。并且,伴隨80后從童年走向青年的這段歷史,也正是中國社會全面世俗化和去魅化的完成過程。資本時代命定的平庸化趨勢,怯懦幻想與無力現(xiàn)實之間的鴻溝,這些都促使世故的成年人把80后描繪成垮掉的一代。用幽怨的責怪口吻訓誡他們,80后被塑造成了沒有理想的現(xiàn)實主義者,塑造成父母寵壞的獨生子女,塑造成被消費主義慣壞的沒有責任感的非主流。人們一面將其視為社會正?;慕Y果,一面卻不妨礙他們以此宣告自己的無能為力。這不是他們所能改變的,他們已經(jīng)盡了最大努力,他們已完成他們那代人所該做的一切。這種批判,如田方萌所說,構成了他們對所謂去政治化時代抨擊的重要部分。但是,這些抨擊所指向的單向度的80后,正開始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,開始掌握文化資本,開始進入社會的精神象征再生產(chǎn)的核心領域,并最終呈現(xiàn)為媒體塑造的多元化的80后形象。這個過程,也正應和于近年來在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中國青年的實際表現(xiàn)。他們表明,他們是真誠的愛國者,但絕不是盲從信徒,更不是蒙昧分子。

作為80后的代表,姚遙和唐杰都意識到80后群體的深刻分裂,不僅是出于城鄉(xiāng)二元體制,不僅是教育啟蒙引發(fā)的分流,也不僅是社會急速分化的自然結果,同時,也是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時代的呈現(xiàn)。姚遙和唐杰的共同點是,他們都有意無意地將80后的活力和希望,寄托在那些正在邊緣默默用力的群體。因為,在這些群體,他們最先開始打碎關于一切都已準備好的承諾幻想,并最先明白“不必關心政治”的幼稚。這是一種如此奇特的,同時結合了哀怨與悲壯氣氛的情緒。本質(zhì)上,是他們看清了這個時代的本來面目,并且決定繼續(xù)往前走的自我激勵。王小東作為一個“過來人”,盡管不乏“同情的了解”的姿態(tài),但最終還是希望,80后和他們那一代男人一樣,去承擔一項責任重大的歷史使命。陳映芳則指出了80后群體被管制和被塑造的一面,在這個意義上,她更為冷峻,也更有女性的獨特悲憫。需要思考的是,中國人這種特殊的代際戰(zhàn)爭狀態(tài)說明了什么?代際之間形象的相互塑造,以及由這種相互評價所影射的代際不信任,根本上,又是嵌于一幅怎樣隱秘的政治與社會的圖景?